2009/3/5

用那麼多 P 你的人生真的會比較好嗎?

之前曾提過我對於 Web n 的說辭中 n 不是 1 或 2 的都有點反感 (包括 3.0、1.5 那些的),也都很想叫那些提出這個詞的人來證明一下這不是行銷嘴炮而已,類似態度也反應在我對於行銷 4P 的想法上。剛想到自己對這件事的態度,也很快整理一下好了:

在所有行銷 4P 的「衍生作品」裡,我最多可以認同到行銷 4C,也僅此而已。4P 這樣的講法,我們稱它是個「工具」 —— 或者你說他是快速模版吧,可以幫助自己在想相關問題時把不同的部份拆開、分別思考。4P 以後有了 4C,某種程度上似乎是比較雙向的思考,例如 Communication 之於 Promote、前者的確比較有雙向的意涵。或者簡單一句,4C 是從關懷消費者的層面出發的。

不過,對我來說 Promote 本來就是要顧及消費者的心理,也就是在提到 Promote 的情況下我本來就會希望把 Communication 包含在內;如同談 Place 時也本來就會去思考事情的本質是消費者對於「產品」的可及性、方便程度。若我確實有把握可以做到雙向顧及、那麼這種情況下,我不必然要利用 4C 這樣的工具去多思考一層。

我雖不用、但還是認同 4C 引入的消費者關懷,不過換成其他超過 4 的 P 我就有點疑惑了… 例如 People 好了,我覺得引入這個很詭異耶,如果你是服務業你真的不會在思考 Product 的時候就一併把「顧客從員工手中接收服務」這件事情整個思考、進而處理員工的部份嗎?如果會,為什麼我要加上這一 P?如果不會,到底 Product 在你眼中限縮到怎樣的程度呢?

後來又有延伸到 12P 的,真的是有點誇張了,這樣不斷切細的情況之下,會不會無形中鼓勵工具的使用者 (我們親愛的管理學院同胞) 在思考的時候放棄多想一下、試著再多把一些相關的事情考量進來呢?把大任務分拆成小任務有它的好處,不過如果在思考小任務時忘了這其實是大任務的一部份,就有點本末倒置了。

這只是個筆記。